
財會新知
財會新知
2025 公司報稅有哪些?公司、行號報稅差異在哪?本篇將帶你了解營業稅、營所稅、暫繳、扣繳、二代健保與未分配盈餘稅的報稅門檻、計算方式,並附上完整報稅時程表與罰則整理!
不同型態的事業體(公司、行號)在稅務申報上也略有差異。以下整理常見的報稅項目,幫助你快速對應自身狀況,清楚掌握應申報的各項稅種!
公司稅務項目多,每種稅務的申報時間也不盡相同。
不過只要掌握好固定的報稅時程,就能有效避免漏報、罰鍰或利息損失,讓稅務管理更有條理!
以下為常見稅種與申報時間整理,可依自身情況按時申報與繳納:
時間 | 稅種 |
---|---|
1/1~1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去年 12 月) |
1/1~1/15 | 營業稅 |
1/1~1/31 | 扣繳申報 |
2/1~2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1 月) |
3/1~3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2 月) |
3/1~3/15 | 營業稅 |
4/1~4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3 月) |
5/1~5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4 月) |
5/1~5/15 | 營業稅 |
5/1~5/31(2025 年延長至 6 月底) | 營所稅 |
5/1~5/31(2025 年延長至 6 月底) | 未分配盈餘稅 |
6/1~6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5 月) |
7/1~7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6 月) |
7/1~7/15 | 營業稅 |
8/1~8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7 月) |
9/1~9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8 月) |
9/1~9/30 | 暫繳申報 |
9/1~9/15 | 營業稅 |
10/1~10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9 月) |
11/1~11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10 月) |
11/1~11/15 | 營業稅 |
12/1~12/10 | 前月的扣繳稅款繳納(11 月) |
營業稅的全名是「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」,當企業販售貨物或勞務時,需代替政府向「消費者」收取營業稅,並於申報期內繳納至國稅局。
也就是說,企業在訂價時應加上稅金,不然等於自行吸收稅金成本喔!
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條件,就需要辦理營業稅申報並繳納:
營業稅分為「加值型營業稅」與「非加值型營業稅」。
a. 加值型營業稅
b. 非加值型營業稅
行業 | 稅率 |
---|---|
農產品批發市場承銷人銷售農產品的小規模營業人 | 0.1% |
小規模營業人 財政部規定免申報銷售額的營業人 保險業再保費收入 | 1% |
金融保險業專屬本業 (只有銀行保險業才能經營) | 2% |
金融保險業本業收入、非本業收入 | 5% |
夜總會、有娛樂節目的餐飲店 | 15% |
酒家 有陪侍服務的茶室、咖啡廳、酒吧 | 25% |
了解自己的稅率後,可至營業稅試算網站進行計算。
使用「財報雲」自動計算營業稅,一鍵匯出 401 申報書!
營所稅全名為「營利事業所得稅」,針對公司的營利所得課徵 20% 的稅率。
容易搞錯的是,營所稅不是對營業收入課稅,而是對收入扣除成本、費用後的「純益」做課稅。
根據《所得稅法》第 5 條,營業稅的起徵點為課稅所得額 12 萬元,不同所得額也有不同計算方式。
課稅所得額 =(本業收入 + 非本業收入)-(營業成本 + 營業費用)
下表為各行業適用的非加值型營業稅稅率:
課稅所得額 | 應納稅額 |
---|---|
12 萬元以下 | 免稅 |
12 萬元至 20 萬元 | (課稅所得額 - 12 萬元)× 50% |
超過 20 萬元 | 課稅所得額 × 20% |
當課稅所得額超過20萬時,營所稅計算公式如下:
課稅所得額 =(本業收入 + 非本業收入)-(營業成本 + 營業費用)
課稅所得額 × 營所稅稅率(20%)= 應納稅額
想了解營業稅與營所稅的詳細介紹?
延伸閱讀 ►►► 營業稅、營所稅是什麼?要繳多少?繳稅之前必看!(2025稅率更新)
行號不像公司需要繳納營所稅,而是將營業所得併入負責人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繳納,適用綜所稅率 5%~40% 累進稅率。
a. 綜所稅累進稅率、級距
累進稅率為收入越高、稅率就越高,但超過的部分才會適用到下個級距的稅率,而不是整筆所得淨額都用較高的稅率計算。
你可能會想問:「為什麼會有累進稅率?不是收入越高就繳越多稅嗎?」,其實這是為了避免「差一塊錢多繳很多稅」的情況喔!
可以查詢國稅局網站,了解最新的綜所稅累進稅率。
級距 | 綜合所得淨額 | (乘以)稅率 | (減去)累進差額 |
---|---|---|---|
1 | 0~590,000 | 5% | 0 |
2 | 590,001~1,330,000 | 12% | 41,300 |
3 | 1,330,001~2,660,000 | 20% | 147,700 |
4 | 2,660,001~4,980,000 | 30% | 413,700 |
5 | 4,980,001以上 | 40% | 911,700 |
b. 綜所稅怎麼算?計算公式、舉例說明
綜所稅應納稅額 = 所得淨額 × 適用稅率 - 累進差額
(1)舉例說明
假設 A 今年的所得淨額為 60 萬元,計算公式為:
59 萬 × 5% + 1 萬 × 12%
= 59 萬 ×(12% - 7%)+ 1 萬 × 12%
= 60 萬 × 12% - 59 萬 × 7%
= 60 萬 × 12% - 41300(累進差額)→ 綜所稅計算公式
= 30,700 元
(2)舉例說明
同理如果 A 今年的所得淨額為 70 萬元,計算公式為:
59 萬 × 5% + 11 萬 × 12%
= 59 萬 ×(12% - 7%)+ 11 萬 × 12%
= 70 萬 × 12% - 59 萬 × 7%
= 70 萬 × 12% - 41300(累進差額)→ 綜所稅計算公式
= 42700 元
因此只要找到自己的所得級距,將所得淨額直接套用公式計算,就能快速算出應納的綜所稅金額囉!
c. 綜所稅申報方式
一般行號與小規模營業人報稅方式有所不同。
💡注意:若個人收入高,相對綜所稅稅率也會高(可能高於開公司),可以依個人收入狀況評估哪一種方案最省錢喔!
暫繳申報是指營利事業在每年 9 月需要預先繳納一部分營所稅,避免報稅時一次繳納增加財務負擔。
如 5 月報稅時暫繳有剩餘,可用來抵上一年度未分配盈餘加徵的稅額或退還喔!
公司通常需辦理暫繳申報,除非符合下列條件,才免辦暫繳申報喔!
根據《所得稅法》第 67 條,暫繳的計算方式分為一般暫繳與試算暫繳。
a. 一般暫繳
按照上個年度的應納營所稅額的二分之一為暫繳稅額,以下為暫繳公式:
暫繳稅額 = 應納營所稅額 × 1/2
b. 試算暫繳
當公司遇到營業額及獲利均大幅下降,財務較吃緊時,會採用試算暫繳方式來減輕公司的負擔。
以當年度前六個月的營業收入總額,試算其前半年的營業所得額,按當年度營所稅率計算暫繳稅額。
📌 誰可以用?
不是所有公司都能適用,必須符合這些條件:
(1)帳務有確實記帳、憑證齊全
(2)有請會計師查核並開立簽證報告(這就是所謂的「暫繳簽證」)
扣繳申報與暫繳申報相似,是政府為了避免企業在年度申報所得稅時,一次繳很多稅負擔大,所以規定由事業、機關、團體或學校等本身(113 年修法後,扣繳義務人改為法人主體)預先扣繳一部份所得給國稅局,待明年報稅時再進行多退少補。
所以扣繳並不會讓企業多繳稅,只是預先幫員工代繳所得稅喔!
根據《所得稅法》第 88 條規定,企業在給付下列所得時,應負扣繳義務:
在給付薪資時,對於居住者與非居住者的起扣點又有所不同,因此我們要先了解居住者與非居住者是什麼,再來看扣繳門檻喔!下列為居住者與非居住者的定義:
以下為居住者與非居住者的起扣點:
a. 居住者起扣點
如何填寫免稅額申請表?可至財政部下載薪資受領人免稅額申報表。
b. 非居住者起扣點
每月薪資 42,885 元(114 年度每月基本工資 1.5 倍)以下者需繳納 6%,以上者繳納 18%。
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兩者未達起扣點都仍應填報免扣繳憑單,才不會受罰喔!
下表為各類所得扣繳率(114 年):
所得類別 | 居住者 | 非居住者 |
---|---|---|
薪資 | (一) 5% (二) 按薪資所得扣繳稅額表(114 年起扣金額 88,501元) | (一) 6%(全月薪資總額在基本工資 28,590 元 1.5 倍以下者 ) (二) 18% |
執行業務所得 | 10% | 20% |
租金 | 10% | 20% |
佣金 | 10% | 20% |
股利 | – | 21% |
利息 | 10% | 20% |
權利金 | 10% | 20% |
競賽、中獎獎金 | 10% | 20% |
退職所得 | 減除定額免稅後按 6% 扣繳 | 減除定額免稅後按 18% 扣繳 |
每年一月扣繳申報總是很頭痛嗎?過去一整年的薪資、勞報單追蹤計算困難,總要一筆一筆撈資料算清楚才不會出錯!
平時使用財報雲系統發薪水、線上開立勞報單,將所有紀錄雲端存檔,每年一月扣繳申報可直接匯出,再也不用苦惱啦!
「財報雲」自動算薪水,一鍵匯出扣繳證明!
扣繳憑單是公司幫員工扣繳所得稅後,用來提供給國稅局與員工本人,作為扣繳金額證明,不僅協助員工核對扣繳金額,也常被用來作為財力證明。
因應環保,扣繳憑單「原則免填發,例外予以填發」,雖然公司沒有強制規定需主動提供扣繳憑單給員工,但若員工提出申請,公司不得拒絕。
如未收到扣繳憑單,也可以線上申請「個人所得清單」確認去年收入。
延伸閱讀 ►►► 2025扣繳規定一次看!預扣所得稅、扣繳憑單是什麼?公司報稅攻略
自 2013 年起,政府為解決健保入不敷出的問題,修法實施「二代健保」。
二代健保又分為兩部分: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。
二代健保 = 一般保費(費率 5.17%)+ 補充保費(費率 2.11%)
除了原本就需要繳納的一般保費,針對「給付金額高於投保金額的部分」,以及以下六種收入類型,額外加收補充保費。
並規定由投保單位(如公司、行號)代為扣繳繳納,於一月底前完成扣繳申報。
補充保費適用於以下兩種對象:投保單位(公司、行號)與保險對象(個人)。
a. 投保單位(公司、行號)
依《健保法》第 34 條規定,每月支付薪資所得總額 > 受僱員工當月投保金額總額,需對超出部分繳納補充保費。
b. 保險對象(個人)
當個人有以下六種收入時,達到起扣門檻就需繳納補充保費:
收入類型 | 繳納門檻 | 上限 |
---|---|---|
全年累計超過當月投保金額 4 倍獎金 | 超過投保金額 4 倍的部分 | 最高 1000 萬 |
兼職薪資所得 | 單次給付達基本工資(114 年為 28,590 元) | 最高 1000 萬 |
執行業務收入 | 單次給付 2 萬起扣 | 最高 1000 萬 |
股利所得 | 單次給付 2 萬起扣 | 最高 1000 萬 |
利息所得 | 單次給付 2 萬起扣 | 最高 1000 萬 |
租金收入 | 單次給付 2 萬起扣 | 最高 1000 萬 |
為照顧弱勢民眾,中低收入戶、弱勢兒童、身心障礙者等等,以上最後四類所得(執行業務、股利、利息、租金)單次給付未達基本工資(114 年為 28,590 元)免扣取。
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的計算方式有所不同。
a. 一般保費計算公式
一般保費 = 投保薪資 x 60%(雇主負擔)× 一般保費率(5.17%) ×(1 + 平均眷口數)(113 年起調整平均眷口數為 0.56 人)
b. 補充保費計算公式
(1)公司、行號補充保費 =(每月支付薪資所得總額 - 受僱員工當月投保金額總額)× 補充保費率(2.11%)
(2)個人六類所得補充保費 = 達起扣門檻金額 × 補充保費率(2.11%)
A 公司於 2025 年 1 月支付員工薪資總額 1,200,000 元,當月受僱者投保金總額 1,000,000 元。
應納補充保費 =(1,200,000 - 1,000,000)× 2.11% = 4,220
A 公司應於 2 月底前向健保署繳納補充保險費 4,220 元。
未分配盈餘稅是針對公司結算後未分配給股東的盈餘做課稅,也是為了防止保留盈餘,讓大股東規避稅負。
未分配盈餘為企業當年度稅後賺的錢(淨利),扣掉以下幾項後的剩餘金額:
前述第2至6項,必須在所得年度的次一會計年度結束前已實際發生,才可列為減除項。
公司依照當年度未分配盈餘加徵 5%(自107年度調整)營所稅,計算公式如下:
未分配盈餘稅 = 未分配盈餘 × 5%
報稅前需要準備的資料很多,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準備項目,快速掌握準備方向。
詳情可參考營業稅應附書表了解相關規定。
詳情可參考營所稅結算申報專區了解相關規定。
詳情可參考營利事業所得稅應附書表了解相關規定。
詳情可參考扣繳申報專區了解相關規定。
詳情可參考二代健保補充保險費繳款書列印管道了解相關規定。
詳情可參考營利事業所得稅應附書表了解相關規定。
以上就是公司與行號每年需要申報的稅務囉!別忘了注意各項稅務申報時間,避免逾期漏報而受罰。
想讓報稅更輕鬆?使用【財報雲】協助日常記帳、整理每月憑證,與一鍵掌握即時財務資訊,還能一鍵匯出 401 申報檔、扣繳申報檔,讓公司報稅更輕鬆又省力!
立即註冊「財報雲」,讓你報稅更輕鬆!
Latest News
財會新知
財會新知
財會新知
財會新知
追蹤財報雲,給你最新的財務知識和品牌新資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