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會計師專欄
創業必讀
「我到底該不該開公司?」相信這是許多接案工作者、團媽、自媒體工作者,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去思考的問題。
雖然在台灣並沒有強制一定要開公司,但是隨著業務經營逐漸放大之後,就會面臨到繳稅金額增長,業務需要更大幅度擴展的情況,大致可分成幾個不同的案例:
一、個人接案工作者:利用自身能力去接案,但每次遇到新客戶或大型企業客戶的合作機會,往往會因為是個人接案而無法開立發票,在法務合約上也沒有公司基礎可進行簽訂,因此無法接到更大的案子。
二、銷售型個人工作者:如團媽,直播帶貨的網紅等。他們時常會有很大的銷售量,但卻面臨無發票被檢舉或營業額高過20萬,也將導致國稅局盯上等問題。
而個人所得稅也會因為賺得的金額多寡,稅務將有級距的調整:依照2023所得稅課稅級距,所得淨額56萬元以下適用稅率5%;56萬至126萬元稅率12%;126萬至252萬元稅率20%;252萬至472萬元稅率30%;472萬元以上適用稅率40%。
上述案例不是個案,其實存在產業中已久。這類族群為何遲遲無法做出開公司的決定?往往是因為「恐懼未知」、「害怕改變」,對開立發票,財稅流程不熟悉而望之卻步,下列將歸納開公司會遇到的五大重點並逐一解析。
開公司和不開公司之間的差異在於責任和風險。不開公司以個人名義進行商業活動,雖然形式上比較自由、不受限,但可能錯失與其他大型公司合作的機會,原因是大型客戶大多希望合作的對象是有公司登記、能開發票,在法律合約的簽訂上,也具有較高可信賴度;開公司雖然要負擔經濟風險和商業運營的責任,卻能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性。
許多人遲遲不願成立公司的掙扎,多半是在財務、稅務及委外對接會計師記帳等繁瑣的庶務流程不熟悉,因此感到惶恐。但是個人接案與成立公司兩相比較之下,開公司的決定能幫助業者提升格局和視野,也將強迫學習制度化的管理,更有可能提升業務上的營收。
在決定開公司之前,需要準備以下幾件事情:
以營業額20萬為基準,20萬以下設行號、20萬以上就建議開公司,行號不能直接變成公司,申請方式要注意。
公司的名稱在全國具有專一性所以不可重複,但行號名稱的專一性是以縣市為限,可能在其他縣市會有重複的可能性。
上述看完覺得很累,最簡單的方法是來找財報雲,上述的問題就能輕鬆解決。
過去簽勞報、現在要懂開發票給廠商請款。過去賣東西沒開發票、現在要開發票、報稅從個人所得稅變成報營利事業所得稅。這些事情都會感到很陌生,但是你要記得這些事:
許多人開公司最怕處理複雜的財務工作,但是現代科技已經使財務管理變得更加簡單方便,訪間有很多財務管理的雲端工具,可以輕鬆處理公司帳務。透過手機 App 拍攝憑證,運用 AI 技術歸類會計科目,系統後台顯示帳務資料,自動產出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,更快速理解公司財務現況。
在起初創業的時候,或許並不會想到將來可以經營到怎樣的規模,但是若真的給你做出成績,就有可能被天使投資人相中,想要投資你。或是你自己察覺業務發展擴大,因此希望透過政府補助,或是募資,來增長事業版圖,此時財務報表都將起著關鍵作用。投資者和貸款機構通常會查看財務報表,以評估公司是否有價值和潛力,因此,擁有一個完整的財務報表將有助於建立信任,以獲得所需的資金,同時財務報表更是方便追蹤公司的財務現況,是制定未來經營計劃的重要參考。
不敢開公司往往是因為「陌生」,覺得恐懼未知,不想改變現狀,但是當你從個人接案者變成擁有公司執照的老闆,你的思維會強迫成長,就如同一個女孩變成母親之後,她的思維會跟著改變,同時格局也將自然放大。開公司帶來的挑戰可以通過妥善的準備和有效的財務管理來克服,運用數位工具可以更容易掌握公司的財務狀況,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,讓開公司變簡單!
感謝 看雜誌 報導本篇文章。
內容編輯/社群小編
Latest News
會計師專欄
創業必讀
法可夢律師專欄
追蹤財報雲,給你最新的財務知識和品牌新資訊!